(1)实施文化铸魂新理念
构建特色教学文化新体系。确定“七要素”内涵建设,通过理论研究开展理论建设,通过教学文件等制度建设,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队伍建设、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阵地建设、“许志伟党员示范班”等品牌建设,“六位一体”构建教学文化体系。
做实文化铸魂新内涵。从“化育天工”教学文化内涵出发,创建侯德榜创新实验班、许志伟党员示范班、生态文明建设课堂、“化之曜”、第二课堂成绩单、微特讲坛等系列教学文化品牌,将“化育天工”教学文化融入党建引领活动,融入课程思政,融入教学文化品牌,“三融入”潜移默化、铸魂思想,培养爱国情怀、专业自信。
(2)推动新工科新教改
以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项目(优秀结项)等为基础,开展教育教学改革。
贯彻“跨·融·创·通”新思路。实行课程、学科、校园、本硕等跨界培养,双专业融合培养,创新实验班、学科竞赛等为手段的创新能力培养,国际化全程贯通联合培养,贯彻改革新思路。
实践“六元协同”新路径。对接国家需求、与省应急管理厅等共同培养实施校政协同;“中国-澳大利亚”国际化全程贯通培养实施中外协同;与南京工业大学等交换培养实施校校协同;与企业订单式培养实施校企协同;本硕连读、科研促教学等培养实施科教协同;英语+化工、安全+化工、智能+化工等专业复合培养实施专业协同。“六元协同”体系贯通,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
筑牢“三创”新工程。面向新经济发展的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需求,通过科学研究、学科竞赛、卓越工程师、创办企业等手段,培养创新、创业、创造意识和能力。
实施“三重三新”新策略。增加智能技术、化工安全、新能源技术、工程伦理、科技前沿等课程,加强化工设计等课程群建设,实行学分重设、课程重建、课程群重构,“三重”适应化工新业态的发展需求。制定新大纲,编写新教材,不断创新教法, “三新”将品德塑造、绿色低碳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。
(3)夯实专业新基建
筑牢专业建设根基。依托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、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、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、教育部虚拟教研室、“化学工程与工艺”等四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、《化学反应工程》等四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、国家级“大化工”工程化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,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基础,筑牢厚实的专业基础。
推动持续改进。以“高阶性、创新性、挑战度”为要求,进行质量评价,持续改进,培养适应面向未来的能力,培养学生发展的 “厚度”。
返回顶部